三年级(上)数学刘国海12月1+x评价 二维码
三年级(上)数学刘国海12月1+x评价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月的学习内容是: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其中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计算方法的基础。本单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三段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使学生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单元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难点:通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并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虽然第一次认识分数,但在生活中已接触过一些分数,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而且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进一步认识分数,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实现数概念的拓展;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价值。 单元重点:初步认识分数 单元难点: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九单元教学集合思想,介绍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集合思想,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单元重点: 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单元难点: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单元重难点和学生情况,制定以下评价项目: 项目一:作业评价(1评价) 活动目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作业书写整洁情况。课堂作业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完成的作业,它是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往往是对课堂教学重点的巩固或检测,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课堂作业本,我一般在新课后当堂完成,然后上交进行批改。 具体要求:批改的时候,首先采用A、B、C等级对学生的正确率进行评价,然后,采用1星、2星、3星对学生的书面进行评价,作业书写整洁端正可得3星,次之则得2星、1星,直至无星。二次批改时,进行面批,学生订正好再把等级补上。订正情况采用“画小旗子”提示 以下是部分学生课堂作业本的情况:
全班孩子的作业总评价: 三(1):
三(2):
项目二:上课表现(x评价) 活动目的:从上课纪律、坐姿、发言、掌握知识等方面考察评价学生。 具体要求: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做到三个“一”,上课发言积极,声音响亮,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以下是孩子们的上课表现:
项目三:生活中的数学竞赛和才艺展示(x评价) 活动介绍: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速度,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解决问题基本功。比赛内容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课本中打星号的题目、思维拓展题等。先通过班级选拔选出成绩优异者再参加年级段比赛。 生活中的数学获奖剪影:
魔方还原展示现场:
拼孔明锁展示现场:
县七巧板分解组合个人赛颁奖:
通过系列的数学活动与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计算速度,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扎实的解决问题基本功,并解决了部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